2015年2月21日,被誉为“中国商界铁娘子”的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对来访的《纽约时报》记者称,“人人都应该学习汉语……中国对世界作了不少贡献。我总是提醒我的同事,如果格力准备走向全球,汉语应该先全球化。” 《纽约时报》报道称,“过了一会儿,她似乎想做些修正,说国际主义是前进的方向。‘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放弃本国的月亮比他国圆的思维,因为它不切实际。’” 董明珠这两年因出言惊人一直是舆论的焦点人物,这番话再次引起网友的热议,2月22日发布的新闻,到24日23点,仅网易财经有近2.8万条评论。 看来,随着国力的强盛,人们对汉语的国际化程度还是非常关注。当然,董明珠此言并不严谨,汉语已经全球化,她的原意应该是提高汉语国际化的程度。遗憾的是,网友跟帖绝大多数是冷嘲热讽。有人提醒董明珠,“日本电器早就走进全世界,可是日本语有多少人会?董总,说行话行不?” 那么,汉语国际化前景如何,在语言文化上实现全球统治性影响力的可能性有多大? 美国留学生写书法 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英语才是全球公认的世界性语言。因此,英语的影响力是否衰落,英语又因何而兴因何而衰,是值得我们考察并深入思考汉语国际化可能性和国际化路径可能性的前提。 的确,放在百年的时间长度中观察,英语的影响力是衰落了。不仅英语如此,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也如此。而其兴,则因殖民;其衰,则因反殖民。 搜索表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10余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超过70个,有100多个国家将英语列为外语教学中的第一外语;而讲法语的有42个国家与地区;使用西班牙语的国家和地区共有32个;葡语系国家有8个。以上数据未必准确,却至少可以让我们明白语言在全球版图中的权力分配状况。 而这一结果与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在近代史上扮演殖民角色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英国从1868年开始拓殖,鼎盛时期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它的殖民地。19世纪末,英国殖民版图达到鼎盛时期,殖民地面积达到本国领土的100多倍,成为地球上实力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为了建立这个帝国,英国在此前近400年时间里,发动了230多场战争。 至20世纪初,殖民国家及殖民地占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除了实力仍然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着大片的殖民地,而新兴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只占有一些面积不大、资源贫乏的地区。争夺殖民地和瓜分殖民利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诱因。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权力的扩大带来文化的传播,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英国和法国坚持在其殖民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然而,大多数前殖民地在独立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努力用本土语言来代替帝国语言。 当然,随着前殖民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独立,全球语言的权力版图发生巨变后进入平稳期。亨廷顿援引一份长达30多年(1958-1992年)的统计数据称,结果显示,世界上语言使用的整个模式并没有发生急剧的变化,说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的人口比例显著下降,说汉语人口比例有较小下降。 说俄语国家的数量变化,是语言和权力关系的最新例子。苏联全盛期俄语是从布拉格到河内的通用语言,俄罗斯的权力衰落后,把俄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的人数相应减少,而原先被压制和遗忘了的语言随着苏联解体而重新传播和复活。 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在非洲等地区,堪称殖民地图的翻版 尽管英语的世界性影响随着“日不落帝国”的瓦解成为明日黄花,不过,英语的影响力还是虎死余威在。日本著名的企业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认为,英语、金融、IT“三种神器”是成为领袖的必备条件。他甚至哀叹,日本人不重视英语教育,而对中国的英语教育却表示了无限的艳羡。 有一个数据称,全球文献有90%都是用英文记录的。因此,可以预见,如果我们想要学习全球最先进的知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摆脱英语。 瑞士社会家者George Weber提出,一种语言在当今世界上地位如何主要取决于6个指标:1、使用某种语言的母语人口数量(4分);2、使用某种语言的非母语人口数量(6分);3、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数量与人口(7分);4、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经济,科技与军事实力(8分);5 、在外交,国际贸易,国际组织,学术交流等领域使用这种语言的频率(8分);6、在社会人文领域的声望,如某种语言获得过多少次诺贝尔文学奖、某种语言有过多少世界名著等等(4分,如是联合国官方语言,额外加3分)。 根据这一语言评价体系,George Weber得出的排名结论是: 第一名:英语 37分 第二名:法语 23分 第三名:西班牙语 20分 第四名:俄语 16分 第五名:阿拉伯语 14分 第六名:汉语 13分 第七名:德语 12分 第八名:日语 10分 第九名:葡萄牙语 10分 第十名:印地语 9分 最直接对比汉语和英语影响力的典型人物是号称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他在《论中国与世界》的回忆录中提到,新加坡之所以能短期内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将英语列为第一语言,相反,中国实施民族复兴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从内部看,主要挑战是文化、语言以及不能吸引、同化他国人才”。他认为,汉语太难学,导致难以吸引外国人才,也不利于外国人才融入中国社会。 有趣的是,据福布斯中文网2014年6月译文,李光耀认为汉语不可能成为世界性语言。“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全球性语言,这是历史造成的结果。大英帝国把英语传播到全球许多地方,最早是通过17世纪和18世纪的殖民地开拓,然后通过其在工业革命中占据的领导地位。随后美国的经济优势和政治领导地位,确保英语成为如今许多国家的第一或第二语言。……我看不出在那种情况下汉语会取代英语,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虽然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为数最多,但他们几乎都生活在中国。中国人历来都不是殖民者,因此如今没有任何地域辽阔而讲汉语的前中国殖民地,而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前殖民地仍然讲这些国家的语言。” 不过,李光耀显然已经走向了极端,忽略了语言的主权问题(也不排除另有不愿公开的真实动机)。他回忆说,“曾经建议一位中国领导人把英语作为中国的第一语言,但对于一个自信的大国和文化而言,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对李光耀这番话,我们的态度必须有所保留。李光耀不仅自己苦学中文,还号召新加坡人学好中文,其目的就是出于要赚中国钱的逐利理性。亨廷顿就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披露,20世纪70年代末顽固反共的新加坡对中国还是冷淡的,“70年代当李光耀第一次访问北京时,他坚持与中国领导人谈话时讲英语而不是汉语。20年后,他不可能再那样做了。” 当如,正如亨廷顿所言,软实力建立在硬实力的基础之上,随着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权力的日益增长,正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的热度正在增加,将汉语列为必修外语课的国家也在增多。 因此,我们对汉语成为世界语言的话题不应太乐观,但这并不代表汉语没有国际化的空间,而是国际化的程度有多大的问题。这取决于国力的兴盛,取决于全民族每个人的努力。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XiaoLangPing/2015_02_27_31042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