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想变就能变】 在市场一体化的欧洲,改革保质期标注、推广智能化包装等措施仅凭德国一力难以完成。施密特打算这几个月向欧盟提出具体改革建议。 他的计划得到部分欧洲国家支持。早在2014年5月,德国、荷兰、瑞典、奥地利等国政府就在欧盟农业部长会议上提出保质期标注不明导致大量食品浪费,建议欧盟进行相关改革。 不过,这一建议当时受到不少人质疑。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当时表示,标注“最佳食用期”与食品浪费之间的联系有待论证,同时需要确保取消“最佳食用期”标注不会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欧洲消费者组织2014年6月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一封信函,反对取消“最佳食用期”。它认为,“最佳食用期”是消费者了解食品质量的重要参考,如果没有这个参考,消费者可能为安全起见丢弃更多食物,反而造成更大浪费。 施密特今年3月再次提出改革保质期标注时,德国国内不少人也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食品浪费与现行保质期标注方法并没有多大关系。根据调查,德国将近44%被丢弃的食品是水果、蔬菜,这类食品的包装上本身就不标注任何食用期限。 “取消‘最佳食用期’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化,”德国消费者组织联合会食品专家索菲·赫尔说,“用‘安全食用期’取代‘最佳食用期’也不是个好主意,因为很多食品的变质日期无法准确预判。” 赫尔认为,推广智能包装的做法也值得商榷。“你不知道芯片是否可靠,成本也是个问题,”她说,“另外,使用芯片还会增加电子垃圾。” 目前,德国超市通常会将临近“最佳食用期”的食品打折出售,还会把这类食品送给慈善组织。因此有人认为,取消“最佳食用期”会增加消费者开销,对一些依靠食品捐赠的慈善组织发展也不利。 德国慈善组织“餐桌”发言人斯特凡妮·布雷斯哥特说:“‘餐桌’慈善组织每年把超过20万吨食品送到急需帮助的人手中,如果取消‘最佳食用期’,我们能得到的食品捐赠可能会减少。” 【减少浪费在行动】 尽管德国政府关于保质期标注方式改革的讨论仍在进行,能否成功尚未可知,但德国各界减少食品浪费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步。 2012年3月,食品与农业部启动一项名为“不该扔进垃圾箱”的宣传项目,以提高公众对食品浪费问题的重视程度。 这个项目至今仍在运作,通过网站、手机应用等渠道向公众介绍德国浪费食品的现状和后果,提供避免浪费的各种建议。施密特希望2030年前德国浪费的食品能减少一半。 2015年,德国政府在“不该扔进垃圾箱”项目下设立创新奖项,鼓励大家想办法减少食品浪费。今年4月,第一批5个获奖者揭晓,每个获奖者获得3000欧元奖金。 “食品分享”平台是第一批获奖者之一。在这个免费网站上,用户可以将自己不需要的食物挂出,有需要的人可以上门自取。平台自2012年12月创立至今,通过分享避免大约4200吨食物被丢弃。 “我们想把共享的理念带入现代生活中,”平台创始人瓦伦丁·图尔恩说。他介绍,平台上不能分享标注“安全食用期”的生鲜食品,以尽量避免因食品过期出现安全问题。同时,为避免纠纷,用户事先需签订免责声明,自己承担食品安全风险。 “神奇的是,我们收到过说某个用户不友好之类的抱怨,但从没收到过关于食品质量的投诉,”图尔恩说。 目前,“食品分享”平台除用户自主分享外,在德国全境还有一万多名志愿者从超市和其他店铺收集多余食品。 柏林新克尔恩区面包店主阿里·坚吉兹经常向这个平台提供多余面包。他说:“如果没人来拿走的话,我们就不得不把这些面包扔掉,通过分享平台,我们也算在做好事。”(记者唐志强,编辑杜健,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